文章來源:潮新聞客戶端 2023年6月8日
胃癌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尤其高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等原因,胃癌開始“找”上了一些30多歲的年輕人,呈現出“低齡化”態勢。胃癌疾病兇險,惡性程度高,如何治療才能效果好呢?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稱“浙大邵逸夫醫院”)普外科順利出院了兩位“90后”,分別是95歲的張大伯(化名)和出生于1990年的小美(化名),他們的抗癌經驗為許多胃癌患者帶去了希望的曙光。
90多歲的他
術后第8天就和年輕病人一起出院
95歲的張大伯最近胃口越來越差,一開始以為只是腸胃炎,卻逐漸演變成吃稀飯也要吐,到最后即便不吃也拼命吐酸水。到當地醫院一做胃鏡,發現胃里全是食物殘渣,還有個猙獰的腫塊堵死了胃腔。經過病理檢查,胃癌的診斷板上釘釘。
做個手術打通消化道是子女們最直接的想法。“起碼讓老人家能吃上一口飯吧!”心急如焚的一家人咨詢了多家當地醫院,然而考慮到張大伯90多歲的年紀,沒有醫院敢接手。家屬打聽到杭州的浙大邵逸夫醫院不但做胃癌手術經驗豐富,而且綜合科室專家多、實力強,遂聯系上普外科李立波主任醫師準備一試。
然而,住進醫院后,李主任并沒有立即安排實施手術。首先,李主任為張大伯下了胃管,洗胃幾天后,排出的液體由污濁逐漸變清,同時開通了腸外營養通路加強營養。張大伯的氣色開始一點點好了起來。
在術前會診中,醫療團隊發現,張大伯雖然是位“90后”老人,但心臟相當于70歲的病人,完全可以耐受胃癌根治這樣復雜的手術。但是他的肺狀況不好,一方面有長期吸煙史,另一方面因住院前吐酸水而造成了誤吸,若直接進行全麻手術很可能加重肺部感染。于是,團隊集合了呼吸治療科專家力量,派專人指導張大伯進行呼吸鍛煉,把肺打開,家屬也每天陪同老人一起練習。
不知不覺,一周過去了,李立波主任醫師及團隊俞圖南副主任醫師邀請了心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監護室、麻醉科、醫務科等多位專家進行了多學科討論,決定為張大伯實施全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
李主任表示,這是一項目前微創治療胃癌方法中復雜性和難度性都比較高的技術,除了完成胃腫瘤切除和淋巴結清掃外,之后的胃腸、腸腸吻合及加固都要求在高清腹腔鏡下進行。由于操作難度相對高,這項技術在許多大型醫院也是選擇性開展,像張大伯這樣腫瘤進展期的病人,同時又有幽門梗阻和組織水腫,難度就更大了。
但是,這項手術具備刀口小、恢復快的優勢,且由于腸管不需要拿到身體外面進行操作和牽拉,對胃腸道的機能影響也是最小的;在精細程度方面,高清腹腔鏡的放大可使醫生對局部解剖結構的觀察達到細致入微的程度,從而達到完美切除和縫合的效果。多學科綜合討論后,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最適合張大伯的手術方式。
憑借李主任團隊嫻熟的技術,手術非常順利地完成了,總出血量不到50ml,麻醉過程也很平穩。張大伯術后恢復也非常順利,當晚就拔除氣管插管,第二天就順利轉回病房。和術前一樣,張大伯每天在子女的幫助下進行呼吸鍛煉及其他各項康復訓練。術后4天,他和比他年輕30歲的病人一樣順利排氣,吃上了米湯。這也是他生病1個多月以來第一次舒服地吃上食物。
術后第8天,張大伯和其他年輕得多的病人一樣,高高興興地出院了。李主任表示,“90后”高齡患者張大伯的治療過程能夠如此順利,精細的手術只是其中一環,術前的多學科綜合診療和充分的準備,是“致勝”的關鍵。
從愁眉不展入院到充滿希望出院
綜合治療讓她重拾信心
如晴天霹靂一般,小美呆呆看著自己的胃鏡單。門診醫生耐心解釋,但聲音似近似遠,她的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在反復盤旋:為什么是我?年紀輕輕得了胃癌,還是中晚期,曾經規劃好的美好未來,似乎被一只丑陋的巨爪扯碎。
心中波瀾萬千后,小美想,既然治胃癌的最有效方法是做手術,那就趕緊找外科大專家做手術,不能再拖了!于是,她來到浙大邵逸夫醫院掛了李立波主任醫師的專家號,并很快收住入院。
然而,住院后,雖然李主任每天親自帶著團隊查房,安排各項檢查,但手術的日子始終沒個定數。到底是病情太重,還是手術大到專家都沒底?小美再度陷入了焦慮,日日愁云滿面。李主任看出了她的心結,于是專門安排時間和她一起討論病情。
李主任告訴小美,首先她的胃癌沒有到“無藥可救”的地步,腹腔或肝臟等的遠處轉移在CT上都沒有發現,直接手術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但是她的腫瘤瘤體大,周圍淋巴轉移多,直接手術不僅需要采用聯合開胸(也就是肚子、胸腔都要打開)等損傷很大的手術方式,而且容易造成腫瘤切不干凈,復發快。術前檢查提示,小美的一項判斷免疫治療效果的指標高,李主任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最新的學術進展,認為最適合小美的治療方式是先做3次新輔助化療后再手術。
小美決定按照李主任的方案來,先后進行了三次化療聯合免疫藥物的治療。非常幸運的是,復查時腫瘤縮小很明顯,于是在身體充分調養后,李主任為小美正式安排了手術。她的手術方式比張大伯復雜許多,也是現在胃腸外科微創手術中最困難的技術之一:全腔鏡全胃根治性切除+脾門淋巴結清掃+食道空腸手工吻合,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腔鏡下食道空腸手工吻合。“我們團隊常規開展這項技術已有七八年了,這也是每年我們浙大邵逸夫醫院普外科手術學習班的經典項目之一,有很多省內外醫生來觀摩學習。”李主任介紹。
因為新輔助治療后腫瘤的退縮,以及小美本身年輕、身體組織條件好,她的手術非常順利,全程不過3小時。術后第2天,小美就開始下床活動,并在術后第6天順利出院。1個月后,小美開始完成接下來的化療——盡管仍要時常跑醫院,但逐步地,她開始做到治病、工作、生活三不誤,建立起了樂觀積極的心態。
“外科醫生要發揮手中的刀,但不能只看著手中這把刀。”李主任表示,小美的案例體現了胃癌綜合治療的優勢,集合了現有癌癥治療體系中最佳的治療手段。盲目手術并不能讓所有患者獲益,甚至可能加速患者病情的進展,因此需要因人而異進行充分評估后再考慮進行手術,同時也要尊重患者意愿,實現精準指導和個性化治療。“努力做到在這個時代最好的醫療,是我們醫生的努力方向,也是日常工作。”
日常生活中做好早篩
面對胃癌不再只是恐懼
俞圖南副主任醫師表示,胃癌原本主要在中老年人中高發,然而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導致許多年輕人長期飲食不規律、心理壓力較大,同時又經常吃過咸過辣的重口味食物,再加上應酬中的吸煙酗酒,很容易對胃部造成持久的損傷,增加胃癌發生機會。
目前,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是局部進展的胃癌或伴有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治療的主要方式,而現在的微創手術技術(如腹腔鏡等)刀疤小,可顯著減少術后痛苦,更重要的是操作精細、出血少,能加快康復進程。對局部進展期胃癌,現國內外指南推薦可考慮術前的新輔助化療,待腫瘤退縮后再行手術,也在一些患者中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5%,因此胃癌的早篩早治尤為重要。胃鏡檢查是及時發現胃癌、早防早治的最好方法,在我們浙大邵逸夫醫院,越來越多就診病人進行了無痛胃腸鏡檢查,不但可以盡早發現胃部疾病,同時也能篩查大腸疾病。”團隊表示,胃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平時應注意盡量少食或不食腌制、煙熏、油炸食品,不飲烈性酒,不吸煙。建議年齡在40歲以上,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上腹部不適癥狀,或有慢性胃炎、胃潰瘍和胃上皮異型增生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病史的人群,根據醫生建議定期進行胃鏡檢查。
潮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李文芳 樂小舟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